為響應學校提振學生的品德、品質及品味,這學期安排了二堂特別的課。一堂教學生做黑糖暖薑手工皂,另一堂教學生做伯爵紅茶手工果醬與豐收葡萄手工果醬。據說這兩堂課頗為搶手,不知道是不是「手工」二字看起來特別「高級」?或是覺得肥皂和果醬可以自己做似乎挺厲害?
到底,手工的「高級感」是怎麼來的呢?
人力 + 時間 + 品味/智慧/品質 = 貴
先說手工皂吧!手工皂製作是個耗時、製作風險和失敗風險略高的活動。為了節省時間、降低風險,除了課前先計算好油、鹼、水的比例,並請助教提前半小時將固體油隔水加熱融化(椰子油和棕櫚油會因為室溫降低而凝固)、將各種材料秤重、氫氧化鈉溶於水中降溫。上課時,學員只需將油鹼混合攪拌。然而光是攪拌,就攪拌了一個小時以上。學生邊攪拌邊懷疑老師說皂液逐漸變成像杏仁茶的時刻到底還要多久才會到來?
當天因為天氣太冷,每一組的皂液都失溫,我趕緊請學生把盛裝皂液的鍋子泡在熱水中繼續攪拌,皂液終於變成接近鮮奶油般濃稠。將濃稠的皂液裝入模型後保溫(意即:毛巾+外套+暖暖包)24小時,再打開蓋子通風三天才能脫膜。脫膜後兩天後切皂,再晾於陰涼處風乾2個月退鹼(此為一般冷製皂製程)。最後才能包裝。
是不是光聽就累了?工序繁複、成品好用,不正是高級感的來源嗎?
再來介紹手工果醬的製作流程吧!
一般而言,果醬的成份就是水果+糖+香料。比方說,伯爵蘋果醬就是蘋果+冰糖+伯爵紅茶(通常會加一點檸檬汁增加風味)。為了保留水果的口感,有些食譜會建議把水果切薄片或小丁,而非用果汁機攪拌成泥。此外,水果加上糖與香料得醃漬至少四小時入味再煮會更好吃。但是上課時間有限,於是在課前一小時就請三位助教開始幫忙洗蘋果/葡萄、削蘋果、將蘋果切成小丁。一上課先簡單講解果醬製作原則,接著就是小火熬蘋果丁並不斷攪拌半小時,以免燒焦。
同時,必須將葡萄剝皮、去籽、切小塊、加糖與檸檬汁醃漬。
半小時一到,就有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老師,請問我們這鍋好了嗎?」我看了一眼八分滿的鍋子,面帶鼓勵地告訴他:「可能還要再一下子?等水位少到下面這個刻度應該就差不多了!」學生於是繼續認命邊煮邊攪。直到水量變少近三分之一,就可以舀一點果醬放在湯匙中冷卻5分鐘(放冰箱更快)。冷卻後果醬明顯變得濃稠且不太流動,即可關火裝罐。最終,幾乎每款果醬都熬煮攪拌超過40分鐘。
原本的急切變成了有點無奈和接受:「原來,手工果醬就是要煮這麼久。」學生也發現:「手工果醬雖然好吃,但聞起來沒有很香耶!(註)我平常都吃了什麼?人工香精嗎?」
沒錯,他們掌握了手工高級感的另一個來源:天然、無食品添加劑。
態度轉變,從親自手做開始
從這二堂「手工課」,我發現三個有趣的共同點:
1.一開始學生覺得一組六人太多,無法充分體驗。後來發現攪拌時間頗長,終於明白為什麼一組要這麼多人。
2.原本參與度較差的學生因為太想「結束」製作過程,就會逐漸參與攪拌,做到最後反而有興趣了!
3.上完課之後,大家終於明白:「手工」到底在貴什麼。此外,加點「文青」包裝,價格更是提升不少。
在生活步調不斷加快的現在,投入時間製作就是價值的來源。除了時間,技術複雜、成品好用/好吃、成份簡單明確,也增添了不少價值。說來說去,不正是一份誠心嗎?
未來若煩惱不知道要送什麼禮物給人,不妨試著手工製作點什麼。光是「手工」,就誠意呷水甜了(臺語。意思是:只要有誠意,連喝水都是甜的)!
註、果醬的香味因水果而異。蘋果/葡萄果醬聞起來主要是糖的甜味,草莓/百香果果醬香味就會很濃。
後記
製作手工皂是在研究所期間培養出來的興趣,手工果醬則是在博士後期間養成。雖然二者和我的專業領域沒有直接關連,但是職能治療本來就跟「手工」密不可分,畢竟心理領域職能治療就是從手工藝起步,所以我喜歡做手工藝也不會太奇怪?
另外,曾看過一本有趣又實用的書:《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提到研究生總是很容易培養出「第二專長」,因為寫論文遇到瓶頸,就會開始想要做點其他事,以便用正當理由逃避事情作不完、做不好的窘境。我認為應該再加上一項:因為研究生需要做出實質成果的成就感,才能彌補自己在研究上一無所成的失落。所以,打毛線、畫畫、打掃都曾聽過。我自己也曾在晚上八點離開研究室,回住處一口氣煮了四道略微複雜的菜。煮完一點胃口都沒有,直接放涼裝餐盒進冰箱或跟室友分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