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老師,這樣不公平

圖片出處: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某次大考之後,幾個學生氣呼呼地跑來找我:「老師,我們覺得這樣的考試不公平。」我摸不著頭緒,只能好奇地問:「發生什麼事了?」其中一位平時還算認真的男孩說:「這次考試的內容都是考古題。有讀考古題、死背答案的人就容易得分。其他認真讀書的同學還沒有他們高分。」哦!原來如此。
「考古題有多少題?」我問。
「十年份的考古題......應該是一千六百題。」學生算了一下回答道。
「考前有公告考試的題目會從考古題裡面抽題嗎?」我再問。
「有。」學生回答,但旋即又說「但是背考古題不是真正的學習,要看書、了解概念才是真正的學習。」
真正的學習確實是很高尚的理想。朝著理想走去,難道錯了嗎?

平時學習 vs. 為了考試而讀書
如果是平時讀書,我一定會告訴學生踏實學習。
然而那場考試的準備時間有限,學生明知道考題來自哪裡,成績又事關重大,選擇讀完兩本英文教科書再加一本中文書,是否緩不濟急?何況那只是六分之一的份量。那次考試,總共有六科。如果想爭取好成績,直接從考古題下手,不是最有效率的嗎?
再說,光是一個科目就有一千六百題考古題。真能夠全數背起來,這些概念也了解了七八成了吧?
再退一步說,考試時沒有作弊、所有人都是同一時間得知考題範圍,不公平的點是什麼呢?總不能說考題範圍是A,結果有人讀了ABCD,就說多讀了BCD應該得到比較高的分數吧?
或者,別人的記憶力比較好,就是一種不公平?(我差點想告訴那群孩子:書到今生讀已遲。)

原以為這次是偶發事件。後來發現學生對於「公平」的在意遠超乎想像。

又有一次,另一班的學生來抱怨:「老師:我覺得你的計分方式不公平。」我嚇了一跳,以為哪裡講錯了!「是哪裡算錯了嗎?」我虛心地請教。
「老師的課程有好幾份加分報告。有寫就有加分,這樣不是強迫大家都要寫嗎?」「這對不想寫報告的同學不公平。」學生振振有詞道。
我思考了許久,一直沒跟上這個邏輯。有寫有分,沒寫沒分。不公平的點是什麼呢?
換個方式想,「因為我不想努力,所以希望別人不要努力,分數才不會比我高。」這樣難道就公平了嗎?

人生其實不公平
這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光是一個人的健康程度,就有很多因素可以造成不公平 (health inequality,健康不平等)。即使是兩個基因相同的人,一人收入比較低、住在治安不好又不通風的住宅、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三餐只能吃便宜的速食、身邊沒有親友支持、生病了沒有錢看醫生,另一人的情況完全相反,誰的健康會比較好呢?如同文章開頭引用的圖片,隔著一條街的人,生活環境有如天壤之別,就是明顯的不平等。

令人遺憾的是,單憑一己之力是很難扭轉這樣的健康不平等,因為這些造成不平等的社會因素經常環環相扣。例如:因為沒有錢,無法受良好的教育、吃營養的食物、找收入較高的工作。這群貧病交迫的人並不是不願意努力才這樣,也不是能力不好,而是他們選擇有限、甚至真正意義上的「貧窮,限制了想像」(請參考:窮人的選擇不理性? 脫貧政策實驗與制定的艱難 )。這才是人生的不公平。

排除作弊、洩題、作答時間不一樣長等狀況,真正造成考試不平等的因素,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城鄉差距。出題老師來自城市,考生卻遍布全國。當題目問了一些在城市才會發生的事(例如:捷運),對來自鄉村的孩子就不太公平。但是,世界上怎麼可能處處公平?

或許,公平只存在於學校這種保護(庇護?)的環境下。而人人已知考題與答案的考試,說不定是最公平的?

後記
1.關於造成健康不平等的社會因素,有興趣可以閱讀美國疾病管制局About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SDOH) (cdc.gov)的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