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到了偏鄉教書,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原本在醫學院分數不特別高的職能治療系,竟然是一個「倍受尊敬」的系。
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回想過去求學經驗,職能治療系的分數和處境在醫學院似乎有一點不上不下的感覺。尤其是修課期間,大體解剖學、神經解剖學、人體生理學三門重科都與醫學系和物理治療系一起修,更能感受到平均比別人少三十分是何等窘境。
不看其他表現,單看考試成績,都忍不住懷疑自己智商是否夠用。老師同樣地教,理解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卻是差異甚大。授課老師都忍不住表示:必須加很多分數才不會當掉全班。
但是到了一個沒有醫學系的環境,赫然發現敝系竟然榮登全校前三高分。外系教師聽到職能治療系,多少會露出「啊,是一個學生資質不錯、挺認真讀書的科系」的表情。相較往昔經驗,仿若進入平行時空。
一位智者說:「你只要跑贏第二名,你就是第一名。」反過來說,當第一名不存在,你就是頂尖了!一切都是比較而來的,就看比較對象是誰。
所以,當我讀完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來找我統計諮詢的通常是跟統計不太熟的醫師。儘管相較於真正深入鑽研統計的高手們,我只是國小的程度。但是對於從未長時間、系統化學習研究和統計的臨床醫師而言,但是我在研究所期間的長期累積很難被他們短時間內超越。於是,我又意外地發現:在臨床領域表現傑出的醫師原來也有不擅長的事(這不是理所當然嗎?但是小時候的陰影太深了)。
說穿了,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如果能夠互補,想必可以互相成就。如果只靠某些能力互相競爭甚至不惜傷害對方,就不那麼令人期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